不忘初心,讲述公路故事
来源: [公路局]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 2017-09-12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水竹梭成的帽子
苞茅缝制的上衣
戴在头顶,披在身上
路上最古老的活动风景
抵挡风霜雪雨
这就是我们老一辈养路人的真实写照
“当了一辈子养路工人,呆了不少的道班,养了不少条公路,没出过差错,也没创造什么惊天动地的业绩,挺平淡的,也没啥故事。”从农村走出来的何发亨这样说。他这几句话就像一幅素描,用在与他同年代的大多数工友们身上都合适。
晴天一身汗。早上不到6点就扛着大扫把、锄头、推着板车,板车上装着土箕、撬棍、镑锤等工具徒步到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外的路面沉陷和路面坑槽的路段进行修补,没有片石,碎石,我们就自己用撬棍去撬石头、片石,把片石装上板车拉到沉陷和坑槽路段,用锄头把沉陷和坑槽四周挖好,用手摆上片石,片石大的、高的用镑锤敲打平,摆好后再铺上碎石,铺上黄土,拦下车,碾压成型后再铺上砂泡土和砂,砂泡土和沙又要工人自己去挖和板车拉,远的地方还得带上午饭在路上吃。
感觉最苦、最累的要数扫砂了。路面上的砂被车辆碾压后向两边散,厚度达十几公分,如果没有及时把砂扫回原位,路面被车辆行驶后会造成松散,所以我们就得回砂,那时一个工人要扫2.5公路,远的2公里。头顶烈日,脚踏尘土,大伙儿要赶在烈日下山前把任务完成,所以都拼了命,任凭汗水浸透衣裤,蒙闭了双眼,尘土飞扬、一天下来,整个人都粘上厚厚的灰尘,所以过去养路工人常有得尘肺病。不像现在每年都有体检,会及时得到医治。
雨天一身泥,那时节,常穿着棕衣带着斗笠,拿着锄头、土箕上路,遇见被堵的水沟和涵洞就得马上疏通,碰见大的堵塞时,几个人同时跳入到涵洞里用手把杂物和石块搬开,那时常常被蜈蚣、蛇咬了。晚上还拿着手电筒上路巡路。雨天巡路人苦一点,但好处多,能将杂物及时处理掉,使路面和边沟畅通,沙土、杂物堆积不起来,路面和路基更得到有效保护,只是每天弄得全身湿透,常常被来往汽车溅得满身泥土。
过去路基沉陷靠得用松木筒夯实,先用人工把沉陷路面挖掘出规则的坑槽,然后用一根根粗大的松木填充、打夯,最后用石块、碎石、黄土混合填实,人工拉压成型,都得是工人们亲自完成,公路段不给经费,那时候叫做什么“金钱不足汗水补”。
到了冬季,公路就被厚厚的冰雪罩着,我们就用锄头、铁耙把冰雪耙了,让车辆安全行驶。冰雪消融,又把边坡的土带了下来,叫“边冻土”,养路工人又要拉着板车、锄头、土箕去清理,有的路段下边是田地,人家不让倒,就得拉到几百米外的地方去倒。
到了年终检查,那就更忙了,那时叫做百日大会战,连周末都得加班。对边坡上的草和路肩两边的草要锄,边沟要清理干净。那年代无除草剂和割草机,都要靠人工锄和拔。拔下来的草要捡拾干净,装到板车上运走。在草多的地方与马蜂窝遇见是常事,还会被蜂蛰,被蛇惊吓,一天下来,整个人都曲着身子,夜晚躺下都直不了身。对福寿干线(现在是省道203线)车辆多,路面沉陷深,损坏严重的路段,段领导还要从各道班抽工人到那里会合抢修,把路况搞上去。所以那个年代的养路工那叫一个“苦”。不过,这都过去了。
现在跟过去比,真是天差地别,寿宁境内公路从上个世纪开始进入新一轮的建设时期。“公路一条接着一条建设,我们的养护里程一年接一年的增加,我们每天干的活也越来越多,那时,总觉得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退休老人吴乾德说,“那时候每次看见过往的车辆安全的行驶在自己所养护的公路上就会特别高兴,特别有成就感。”
从漫天飞扬的砂土路到黑色柏油路,从干净整洁的水泥路到高等级沥青砼路面等等,老一辈养路人对自己养护的公路如数家珍,其中不乏有在公路建设领域参与者。现如今他们也告别了脸朝黄土背朝天时代,享受着共和国富裕阳光。
变化是翻天覆地的,以至于我们父辈们若不是刻意去回忆,往事越来越会模糊。感谢喜爱照相的他们,留下了很多珍贵的过去年代的照片。我选了几张有时代特色的,这几张老照片不仅留下了我们老一辈养路工人的身影,也体现了那个年代的生活的点点滴滴,值得回味。我想把由它感受到的温馨、和谐和美好,作为祝愿,献给将要胜利召开的十九大。
讲述人:何发亨、吴乾德等退休工人
整理人:卢坤兵
- 【收藏】 【打印】 【关闭】